受新冠疫情的影响,除了奋战在一线的各界人士,绝大部分人春节放假回家就被关在家里,中国经济仿佛按下了暂停键,大地一片沉寂,然而沉寂之下的各种骚动,以及并未暂停的一些经济体,至今才一月,已经让宅在家里的白酒业内人士开始集体反思,影响已经不可避免,自己能不能看过这场灾祸?后疫情下的白酒行业会迎来哪些变化?又该如何应对。
疫情对比:消费带来报复性增长是否会来
鉴往知来,有业内人士把新冠疫情地影响与2003年的非典时期相比较,因为两次疫情对白酒影响的因素大致相似,而这两个时间段在白酒的产业周期上也有一定相似度。
那么2003年前后,中国白酒的产业发展历史事实究竟如何,我们从中是否能够找出有益于当下产业洞察与预测的历史借鉴?
表一 |
1997年 |
1998年 |
1999年 |
2000年 |
2001年 |
2002年 |
2003年 |
2004年 |
2005年 |
2006年 |
产量(万千升) |
801.3 |
781.73 |
574.16 |
502.26 |
476.11 |
420.19 |
331.35 |
312 |
349.37 |
411.06 |
销售收入(亿元) |
508.42 |
476.19 |
515.44 |
510.24 |
499.41 |
495.88 |
546.42 |
516.35 |
719.67 |
944.42 |
中国酒业协会披露的数据显示,2003年~2005年,中国白酒的总产量持续下滑,销售业绩缓慢攀升。而这一趋势从1998年已经开始,非典疫情对白酒产业发展的震荡相对有限。
也有另一份行业调研的数据显示,从2000年到2001年中国白酒产量出现一次大的飞跃,然后在非典之后再次跌入低谷。(如表二)但这一数据并不为行业所采纳,因为该统计中的“异常”数据,与白酒产业发展史实不符。
表二 |
1997年 |
1998年 |
1999年 |
2000年 |
2001年 |
2002年 |
2003年 |
2004年 |
2005年 |
2006年 |
产量(万吨) |
781.79 |
574.33 |
502.26 |
476.11 |
816.72 |
739.57 |
647.49 |
311.7 |
349.37 |
397 |
但从上述两个表格我们可以看出,非典之后的白酒均未出现因为消费者心态变化而带来的报复性增长,只是加速了产业整合的步伐,因为2003年正处于白酒上一轮产业调整周期的最后阶段,而市场需求已经进入品牌消费时代,白酒行业有人欢喜有人愁。有些企业的销售业绩并未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,而有的企业则出现了业绩的震荡。如表三。笔者在某线上论坛与白酒企业家讨论时曾提出,无论非典还是新冠,疫情对白酒的影响相对有限,应保持中性乐观态度。但疫情之下,各白酒企业也是半江瑟瑟半江红,非典前后中国白酒企业的市场变化也同此理,品牌优势明显的企业获得较快增长,尤以茅台为甚。而品牌优势稍弱的品牌则在震荡之后快速反弹,不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则举步维艰。
企业 |
2002 |
2003 |
2004 |
茅台 |
18.35 |
24.01 |
30.1 |
五粮液 |
57.07 |
63.33 |
62.98 |
泸州老窖 |
10.45 |
11.77 |
12.82 |
汾酒 |
5.15 |
6.26 |
8.37 |
水井坊 |
10.52 |
9.18 |
7.94 |
古井贡酒 |
5.26 |
5.59 |
5.97 |
衡水老白干 |
2.63 |
2.61 |
3 |
酒鬼酒 |
3.83 |
3.50 |
4.85 |
沱牌舍得 |
8.48 |
7.46 |
8.04 |
伊力特 |
3.57 |
3.22 |
3.01 |
(各白酒上市公司主营收入变化,单位:亿元。数据来源:各上市公司年报)
综上所述,大的疫情对白酒的影响相对滞后,也相对有限。尤其是非典时期对白酒的影响,以及当时白酒所处的产业调整的发展阶段,和当下也有较高的相似度。
综合社会、经济、市场、渠道、消费,以及产业格局等各个环节的因素,笔者认为新冠疫情的影响大约将在第四季度看出端倪。业内人士多数认为此时白酒行业按下了暂停键,这一说法并不准确,至少消费者没有按下暂停键,受疫情影响宅在家里的广大消费者,消耗白酒的各种需求客观存在,各种自斟自饮、云酒局,以及盘点家中藏酒,甚或用高度白酒替代医用酒精,等等,各种消费行为并未停止,虽然消耗量比正常情况下要低,但这恰是白酒品牌强化品牌认知的黄金时期。所以说,尽管此前不同品牌所处的竞争环境和优劣势不同,我们在中性乐观的前提下,需要认清定位、积极应对、认准趋势、科学举措,从疫情中寻找机会,通过各种科普方式,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美誉度,强化消费者对于品牌的正面认知,从而打一场翻身仗。
趋势反思:应对市场变化必须时刻保持归零心态
新冠疫情加速了白酒行业高分化的产业调整步伐,那么白酒企业该如何应对?笔者从“九力五转变”等方面浅谈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。
首先是,正确处理战略洞察力与企业决策力的关系,从朝前看向迈开腿转变。
疫情之下,业内人士首先想到的是大环境究竟会发生什么变化,然后想到对企业自身都会产生哪些影响。谈及前者,多数持乐观态度侃侃而谈,谈及后者,往往悲悲切切不知所云。那么大环境对企业自身究竟有多大关系?有的企业家认为没有太大关系,也有的企业认为关系极为密切,不同态度背后,是企业所处的不同环境和发展阶段,以及企业家对趋势洞察的不同所决定的。
那么疫情的冲击究竟有多大,笔者认为应当仅把其是为市场变化的某一个因素足矣。因为白酒的企业经营和品牌打造是“百年大计”,从诞生到成长至少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,期间将经历多少次的经济周期、产业调整和骤变危机,这就决定企业必须要具有足够强大的抗风险能力,面对危机,看清道路固然重要,但躬身入局更重要,面对消费行为的短时变化,及时调整经营重心,抢抓消费心智。
从2003年前后各白酒企业业绩变化的趋势来看,品牌影响力强的企业往往会在逆势中增长,其中关键因素就是该品牌在消费心智中的认可度较高。
相比较疫情的影响,产业调整的基本趋势并未改变,未来白酒市场消费的基本盘如何变化?头部企业的占比究竟有多高?市场变化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具体有多大?在思考诸多问题的时候,我们往往会发现,想得再多也不会改变自身命运,快速决策和执行才快速捕捉到市场需求,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增长点。
其次,正确处理历史传承力与时代创新力的关系,从闭环发展向开源共享转变。
作为民族传统中的优势产业集群,传承历史基因是白酒企业战略管理中的核心要素之一。然而白酒能够在众多传统民族产业中脱颖而出,离不开行业集体性与时俱进的创新,不断引进新科技、新技术对传统的技艺和产品加以传承与创新。
然而白酒企业的创新发展多数是以构建产业闭环为前提的,无论是产业链、供应链,无不如此。然而时过境迁,白酒的传承与创新需要真正走向开放共享。
非典之后白酒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是在2006年之后,也就是3G应用在中国的快速普及,智能手机的进入和普及,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,进而倒逼商业生态的变化,再倒逼制造业的变革。彼时的白酒与时俱进的主题之一,是“白酒+互联网”。我们经常说,3G改变社交、4G改变生活、5G改变社会,互联网的快速迭代与进化,正在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变革。
2020年是5G应用起飞的元年,4G时代我们连接的智能终端有50亿台的话,5G时代连接的智能终端数量将达到500亿台,这500亿台智能终端将涵盖公共设施和智能生活的八大场景,人类正式进入物联网时代。届时的白酒与时俱进的主题,将变成“互联网+白酒”,闭环式的创新无异于封闭和保守,开源共享的创新将使互联网成为白酒企业传承与创新的基础能力。
再次,正确处理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动销力的关系,营销重心从渠道管理向消费体验转变。
不管是否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,白酒行业已经面临品牌影响力与市场动销力的双重考验。
传统的营销方式,品牌企业通过大力度、简单粗暴的广告投放强化市场氛围,渠道经销商顺势而为分销产品,捕捉消费需求和实现商品订单成为企业营销的主体内容。简言之,企业和经销商渴望以最低的成本实现销售的转化,我们称之为“赚快钱”。
然而5G时代的到来,AI技术赋能了消费者获取知情权的能力,同时也赋予了白酒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的平台和机会。当然,AI不是万能的,也不是完美无缺的,面对复杂多变的终端末梢,也需要探索有效的模型。而且新技术并不能直接解决获客和订单问题,重在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。
再次,产品表现力与消费感知力的关系,从大单品思维向场景思维的转化。
在本轮产业调整中,消费问题始终是核心课题,而解决这一和新课题,就必须要正确处理产品表现力与消费感知力的关系,既要用消费者容易感知的语言和方式讲述产品的优势,也要让消费者能够真切感受到产品的优势。产品表现力,我们称之为“硬质量”,消费感知力,我么称之为“软质量”。过去我们为了强化产品的表现力,着重打造的是大单品,而消费感知力则需要更多柔性的供给,就需要我们根据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,提供全场景思维的产品和服务。
历史经验证明,每逢大灾大难,感受生命脆弱之余,人们的心态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,有的人会及时行乐心态,希望自己过得好一点,有的人反思生命价值,希望做有益社会的事情。
新冠疫情之下,白酒行业的人士也普遍捕捉到这一点,提出未来自饮消费的比重将增加,社交消费的比重将减少,并把这一趋势变化作为白酒市场未来增长的新常态。
笔者认为,这是疫情之下白酒消费的短期趋势,对未来消费形态变化的影响究竟有多大,还不能确定,但任何一种消费习惯的形成、培育和扩大,需要白酒同仁的积极引导。另一方面,自斟自饮消费习惯的形成,更加有利于理性饮酒、文明饮酒、健康饮酒消费风尚的形成,更加有利于白酒企业与消费者交互平台的建立,也更加有利于白酒行业健康持续的发展。
社会心态的变化也会促使白酒的社交属性发生变化,如何用酒来表达感情和诉求,需要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柔性解决方案。
最后,战略定力,从十全十美向抱残守缺转变。
许多白酒企业在回顾历史发展的时候,往往把2003年前后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拐点。但这一变化和疫情无关,自然也和非典之后的报复性消费无关。准确地说,2003年以后白酒企业的快速增长,与当时白酒企业普遍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有关。从外部环境来看,品牌消费需求升级,市场需要品质更优、更高价位的白酒来满足消费需求,价格成为品牌的价值标尺,高档酒的市场泡沫也开始出现;从内部环境来看,1989年以后白酒产能快速扩张,尤其优质白酒产能的积累已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;从政策环境来看,受2001年以来白酒五毛钱从量计征消费税的影响,企业普遍研发中高档白酒,以提升企业的利润率;中高档酒市场诸侯遍地,逐鹿争雄风靡一时。
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,大部分白酒企业的战略选择力求十全十美、全面覆盖,白酒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,“一口三香”、“诸香和谐”的白酒遍地开花。更有甚者,有些企业追逐热门品类,放弃自身特色,求一时之快。这是零和竞争下的恶果,而产业长久发展需要的是市场竞合游戏。
如果我们纵观白酒改开40余年来的发展轨迹,会发现诸多热门品类都是各领风骚一段时间,盲目追捧者全部折戟沉沙,坚守自己者静待花开。
在业绩增长固然重要,但核心能力的打造更加重要,而没有战略定力,打造核心能力就无从谈起。因为没有笃定的战略定力,团队的精力倾注、企业的资源配置、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就会经常发生漂移,品牌资产也就成了一盘散沙。
因此笔者最后一条建议是,不管自己现在的处境如何,坚守自己、抱残守缺,用最真实的一面和用户做朋友。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酱酒网 » 2020,学会归零 ——后疫情下的白酒会迎来哪些变化?